權證「套現策略」實例

投資權證經常被人認為是「刀仔鋸大樹」,透過槓桿效應,放大投資回報。其實換個角度,投資權證只需利用較少資金,便可「複製」持有正股的回報,從投資組合套出的現金,更可放到其他用途上,繼續捕捉正股升幅之餘,也可增加投資組合的靈活性,這個「套現策略」實為一石二鳥之法。

具體操作上,我們先沽出部分或全部正股,再按比例買入相對份數的認購證,目的是日後正股價格上升,認購證可以賺到相當於原本持有正股的利潤。即使將來股價沒有如預期上升,投資在認購證的損失,也可當作是套出現金的機會成本。此外,由於投資額減少了,加上買賣權證不用繳納印花稅,整體交易費用也會較投資正股少。

計算買入權證數量

這個策略的精髓在於沽出正股後,要計算買入合適比例的認購證,買少了固然賺不夠原本持有正股的利潤;買多了就要承受更多風險。投資者可利用以下公式換算:

認購證數量 = (正股股數 ÷ 對沖值(%)) × 換股比率

簡單來說,對沖值反映的是當正股價格跳動1元時,權證理論價格的變動幅度。而換股比率則是投資者需持有多少份權證,才可兌換1股正股。兩個數據都可在各大權證發行人的網站中找到。

舉個例子,假設3,500股正股T,相關認購證甲的對沖值為58%,換股比率為100份權證兌換1份正股。如果希望沽出3,500股正股,改買相對份數的權證,從而繼續捕捉正股升幅,套入上述公式得出: (3500 ÷ 58%) × 100 = 約603,448份。要留意,權證以「手」為交易單位,如認購證甲以10,000份為一手,投資者只可買入較接近的手數(如61手 = 610,000份)進行「套現策略」。

續上述例子,假設正股T現價290元,相關認購證甲現價0.3元。投資者實行套現策略,先沽出3,500股正股,可套現($290 × 3500) = 1,015,000元,同時買入610,000份認購證甲,投資額為($0.3 × 610000) = 183,000元,成本比原本持有正股少82%。

假如7個交易日後,正股T上升5%至304.5元,3,500股正股可獲利[($304.5 - $290) × 3500]= 50,750元。正股上升,認購證甲理論上將升28%至0.385元,如果換了持有61萬份認購證甲,獲利金額則為[(0.385 - 0.3) × 610000]= 51,850元,非常接近原本投資正股的利潤。

實際操作或有偏差

惟要留意,上述例子並未計及交易成本。此外,如前文所述,由於實際權證交易份數要以每手計,操作上不大可能準確地買入公式換算後的權證份數;加上權證的價位跳動間距亦會隨價格所在範圍而改變(例如價格介乎0.01至0.25元的權證,每格跳動為0.001元;而介乎0.25至0.50元的權證,每格跳動為0.005元); 而市場情緒也有機會令權證的市場價偏離理論價,這些都會影響「套現策略」的整體準確度,導致實際操作時有機會與紙上計算出現輕微落差。

重要風險通知
  • - 本結構性產品並無抵押品。
  • - 結構性產品之價格一般可急升亦可急跌,有可能損失結構性產品之全部或重大部分購買價,閣下對此應有所準備。
  • - 閣下投資前應了解產品風險,如有需要應諮詢專業建議。